当前位置: 中国美容产业网 > 招商 > 招商信息 > 正文

中资券商势单力薄 招商香港衍生产品部解散

http://www.mrcywang.com 时间:2012-07-26 17:05来源:腾讯财经



    中资券商在香港生存看起来有些艰难。

    本报记者得到的消息称,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下称“招商证券香港”)旗下衍生产品部近日已停止开展窝轮业务,包括主管在内的3-4位员工已相继离开公司,换句话说,衍生产品部实际已经解散。

    “短期内,公司可能不会再从事窝轮业务了。”一位接近该公司的消息人士告诉本报,这是管理层在战略上的布局与考虑。“窝轮和牛熊证均是需要配合市场环境的牛市产品,逆市下打开衍生产品的局面比较困难。”

    从2011年2月招商证券香港成立衍生产品部至今,没有关于推出窝轮或牛熊证产品的任何公开资料信息。

    招商证券香港发言人回复本报称,员工离开公司属于正常的人员流动,招商证券香港会在一手、二手市场以及各种金融工具、产品等方面一如既往的大力发展下去。

    是竞争过度,还是运气不好?

    市况拖累

    “相对低迷的成交量对衍生产品部门带来了压力。”荷兰合作银行股票衍生部董事黄集恩告诉本报,正常情况下,轮证(牛熊证和窝轮)占大市成交量的比例大概是15%至20%,目前也如此,只是由于大市成交量降低,轮证的成交量也同比下降,“无论中资还是外资,都有压力。”

    7月23日,恒生指数从前一日收盘时的19640点,跌至19053点,成交量为509亿港元。如此低迷的成交量从去年底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港交所数据显示,今年六月,港股主板每日平均成交金额为452.18亿港元,同比下降了34.86%。

    港交所数据亦显示,今年二季度窝轮和牛熊证交易总额分别同比下降了40%和18.3%。

    摩根大通亚洲区(日本除外)股权衍生工具部副总裁张智卓向本报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全年,窝轮的日均成交量为108亿港元。去年,该数字为107亿港元。而今年上半年,窝轮的日均成交量仅为74亿港元,下降幅度惊人。

    门槛过高

    两年前的盛况曾让许多银行及中资券商垂涎。许多中资券商不再甘心仅作窝轮和牛熊证的“买方”,进军发行市场的想法日益强烈。

    “我们公司近两年来一直在研究推出窝轮及牛熊证等衍生产品,目前该部门大的框架已经搭建好,人员已基本到位,但何时发行相关产品还要等拿到相关牌照以及市场环境成熟以后再定。”2011年2月,招商证券(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温天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上述消息人士称,当时,不仅是招商证券香港,国泰君安国际及海通国际等中资券商都有发行轮证的想法,但后来都偃旗息鼓。

    香港轮证市场的萎靡只是许多中资券商打退堂鼓的原因之一。“监管部门对衍生权证发行商的资格限定让招商证券的管理层也头疼了。”上述消息人士无奈地说。

    “由于衍生权证为非抵押结构性产品,为保障投资者,香港对衍生权证发行商资格要求与其他国际市场相比可谓非常严格。”港交所方面发言人告诉本报,发行商须获交易所认可的信贷评级机构给予不低于首三个最佳的投资评级级别;或属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或交易所接受的海外监管机构所监管的投资银行;或属由香港证监会规管而具有若干牌照资格证券商。以上3个条件必须满足其中一个。另外,衍生权证发行商的资产净值不得少于20亿港元,并须具备管理类似金融工具的能力及经验。

    “包括招商证券香港在内的大部分中资券商无法获得评级机构首三个最佳的投资评级级别。”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因此,它们只能在资金量上下注以获得监管部门认可。但这样的代价是,招商证券需要把很大一笔资金放在轮证业务上,无法动用。“在轮证市场萎靡的情况下,还不如把这笔巨额资金另作投资。”

    “只是生不逢时。”他续称,如果不想做轮证,招商证券香港不会在前期做出这么大的投资。所以,长远来看肯定还会东山再起,“只是这两年内,业务不会再重启。”

    中资券商:弱势群体?

    即便是发展最好的中资券商,在香港衍生权证市场上也并不如意。

    港交所资料显示,香港目前共有21家衍生权证产品发行商,其中中资2家,其余全是外资巨头,包括巴克莱、法巴、瑞信、花旗、德银、汇丰、摩根大通、麦格理、高盛、麦格理等。

    而这两家中资机构,即中银国际和中银香港。即便如此,港交所资料显示,当交易所批准这两家结构性产品发行商的申请时,中银香港和中银国际也并未符合信贷评级要求,而是根据其他标准获批。

    张智卓透露,中资轮商目前的窝轮数目约为香港整体轮商的0.8%, 成交额约为0.2%。“如果比较最活跃的五间发行商, 活跃轮商的平均发行量及成交额约为中资轮商的10倍。”

    看来,中资券商要在香港打开衍生权证市场依然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美容产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