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原配周氏病故后,娶了赵小莲作继室,除此之外,还有侧室莫氏,侍妾冬梅。李鸿章与妻妾共生育三子一女。今天我们就要来揭秘李鸿章后人。
李鸿章儿子共有六人,原配夫人周氏生子经毓,早夭;长子李经方,字伯行,号端甫,是由六弟李昭庆过继的,所以又称嗣子。次子李经述,字仲彭,号澹园,是由继室夫人赵小莲所生,因系嫡出,所以李鸿章逝世后由他承袭了肃毅侯的爵位,《合肥李氏三世遗集》里的《李袭侯遗集》就是他的作品。
三子李经迈,字季高,号又苏,别号澄园,是妾莫氏所生;在经迈前后,莫氏还各生有一子:谱名经远、经进,谱上记载均作“觞”,也就是出生后不久即早夭了。除此之外,并无李经儒的记载。
可以旁证的是当时人所写的《清史稿》李鸿章传,以及李鸿章逝世时清王朝最高当局颁下的谕旨和御赐碑祭文,其中对李鸿章之子,明确记载只有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三人。再遍查李鸿章兄弟六人“经”字辈的所有子侄中,也均无李经儒其人。
李鸿章与曾国藩不一样,他竭力培养自己的儿子从政,在危机四伏的晚清骇浪中奔突。曾国藩为了自己子孙福寿,坚决不让他们带兵打仗。但从最后的结果看,不同的愿望走向了同一个现实,曾国藩和李鸿章后人都走了专业人才道路。
在晚清的时局,搞外交不会有什么好名声,李鸿章也不例外地担上了卖国的骂名。所以干什么也别干外交,是时人共识。但李鸿章偏要让他的子孙们捡酸果子吃,从小就让他们在科举之外兼学西语,他的3个儿子都从事外交。
过继来的长子李经方是职业外交官;次子李经述韬光养晦准备接李鸿章的班;庶出的三子李经迈曾任钦差出使奥国。子孙中还有驻日、驻英、驻美、驻奥、驻比、驻秘鲁、驻墨西哥、驻缅甸的公使一大堆。
李经方聪明能干,精通五国语言,写一手漂亮的隶书和行草,长得身材高大,一表人才。但他跟着父亲李鸿章,并没有多少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马关议和时面对伊藤博文的咄咄之势,李经方几次想据理力争,都被李鸿章给制止了。
他心里着急,于是变着法干扰其父的思路,叫其他随员把各自的见解简略地写成字条,递到李鸿章面前,供他决策参考,但也未见被采用。
李经方在甲午之前曾干过三年(1890—1892)驻日公使,对日方上下的情况了如指掌,应当如何与日方周旋,他有自己的想法,但胳膊拧不过大腿,都被其老爸“消灭”了,最后,他就只有乖乖地去画押“割台”的份儿了。
他被世人号为“割台大臣”。有心无力的李经方,不仅对仕途,而且对整个晚清政治都失去了信心。终其一生,他只是充当了老爸的办事工具而已。
李鸿章后人被曝现有三位亿万富翁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再看李鸿章家族,因为李鸿章的缘故,先是大红,后是大黑,再逐步走出低谷。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李家人有着不同的生存法则。
记者不久前走访了位于安徽合肥的李鸿章故居,又在上海、北京拜访了李鸿章家族的几位后人。
通过他们的讲述,记者了解到,李鸿章家族中出了不少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如今定居在中国内地、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地。对于整个家族,对于李鸿章,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和复杂的情感。
李鸿章父亲
与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进士
在安徽合肥市繁华的步行街中段,有一片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
这就是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的故居。走进大宅,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的恢弘气势。
李鸿章的先祖原本姓许,明朝时从江西迁到了安徽合肥。百年后,李鸿章的八世祖将自己的儿子许祯所过继给了好友李心庄,从此许承李姓。许祯所成人后制定了李家门规:李许二姓不通婚,但与族外许姓联姻则不禁止。自此,李家人丁兴旺,支派繁多,李祯所算是李家的第一功臣。
最初,李家世代以耕读为生,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经济状况不好,社会地位也不高。李鸿章祖父当家时,每到年终,上李家要债的人多得“如过江之鲫”。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心地善良,也是一位很不错的诗人。1834年,35岁的李文安苦读多年,参加江南乡试中举。又过了4年,年近40岁的他终于考中了进士,后来在刑部任职。
虽然李文安的人生此时已过大半,但他却使李家这个淝水边的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李文安是让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七代人中,唯一的一个进士。
但更要紧的还是他的“命”好。李文安这个进士中的不早也不晚,正好与数年后大红大紫的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从“实惠”的意义上说远远超过了同乡、同学,因为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同时做官,有着共同的联系和参照。
李文安虽然性格内向,“资性中下”,但他万事心中有数,眼力不差,始终把曾国藩拉得挺紧。那时,曾国藩不过是个普通的京官,初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而李文安早早地就安排两个儿子李瀚章和李鸿章去拜曾国藩为师,跟其学“经世之学”,这大概是李文安对家族的最大贡献。
李鸿章:
生前权倾朝野死时遗恨犹存
李家自李鸿章这一代开始发迹。李鸿章出生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相传,一次父亲李文安出联考李鸿章,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小鸿章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他七岁启蒙,八九岁就念完《四书》,教书先生很喜欢他,常在李鸿章父亲面前夸他。
在父亲的一手安排下,师从曾国藩的李鸿章21岁中举人,24岁考取进士,年纪轻轻就进了翰林院。曾国藩“打掉牙齿和血吞”的处世原则,对李鸿章的性格影响很大。
更为重要的是,李鸿章创建淮军之初,曾国藩给予了极大的帮助,直接把八营湘军给李鸿章统领,这也是李鸿章创建淮军的班底。之后,淮军成了李鸿章发家的本钱,也是李鸿章在官场青云直上的根基。他是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淮军就是“李家军”。
1870年,李鸿章凭着赫赫战功和淮系集团的支持,当上了最有实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25年,是清代担任此官职时间最长的。
在此期间,他显露出与大清国绝大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国外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十分感兴趣。李鸿章创造了许多“第一”: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军校、第一支近代>舰队……1874年,他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1894年又被授予三眼花翎,被梁启超尊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
1874年,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但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和戎”与“变法”都归于失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1901年,李鸿章在“老来失计亲虎豹”的悲愤中病逝。他死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弥留之际,老泪纵横,留下遗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内尘氛犹未靖,诸君莫做等闲看。”哀怨沉痛,令人扼腕!李鸿章死后近10年,他为之操持一生的大清王朝也随之灭亡。
李氏兄弟沾光
大哥官至两广总督老四老五闷声发财
不过,在李鸿章得势之时,李家兄弟多多少少都沾了光。李鸿章兄妹八人,他排行第二。大哥李翰章官至两广总督,是李鸿章及淮系集团的坚定后援。
据宋路霞所著的《李鸿章家族》记载,李家真正发财的是老四李蕴章和老五李凤章。老四李蕴章因为有眼疾,除了在他大哥的衙门里短期做过事外,基本上是在安庆全力以赴置办家业,是个安庆城里的大财主。
此人眼虽不明,心却雪亮。他能两只手同时打算盘;要是造房子,只要背着手绕着地基走一圈,就能算出需要多少材料,需要多少工时了;要是买地,他只要到地边走一走,就能闻出地里的“地气”,知道是否能出粮食。他买下了太平天国时期的英王府,也就是曾国藩收复安庆后的两江总督衙门,还买了遍布全城的几十处房子,其家业之大,李鸿章也望尘莫及。
老五李凤章对政治和>没有兴趣,早年曾在曾国藩手下干过后勤,此后全部精力都放在做买卖上,也是个“闷声发大财”的人。他经营过地产、商贸和典当行等,拥有了大半个芜湖,在李氏兄弟中算是首富。他们虽然没有怎么涉足晚清官场,但毕竟都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亲兄弟,捞到了由这位大官哥哥带来的许多好处。
联姻成就庞大家族网络
著名小说家张爱玲是李鸿章重外孙女
采访中,当谈起家族中最有实力的人,很多李家后代都提到了李家老六房“家”字辈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们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且深居简出,颇为神秘,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
李家昶和李家景兄弟,年纪轻轻便离开父母到了香港,身上只有几十美金,一切从头学起,经过十数年的努力,成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
从国内到国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李家昶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
他们还曾一起闯荡非洲,旗下企业有环球钢铁厂、环球搪瓷厂、西茂钢铁厂、捷丰纺织印染厂等等。
李家曙1927年出生,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始创业时什么杂活都干过,从香港到新加坡,从银行业、纺织业到矿业,甚至还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里开过钨铁矿。他凭借自己的打拼,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
李氏家族自改宗以来绵延数百年,繁衍十几代,现在的李氏后裔以道、永、昌辈居多,遍布海内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望族。李道钧告诉记者,李家人历经百年风雨,如今也开始重建家族声望。
几年前,李家曙还在新加坡设立、主持了一个李氏家族寻根网站,不断将海内外李家人的情况,以及专家学者研究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的论文在网上刊出,以增加了解,互通声息,联络感情。
这大概是中国第一个以家族为主题的网站。李鸿章家族还会续写出怎样的传奇,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