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美容产业网资讯正文

历史上黄河6次神秘大改道 暗藏玄机?

2018-01-24 16:45:04  阅读:6333+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邓莎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全河天然径流量多年平均为57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流域内有耕地1.8亿亩,人口8959万人。如包括下游河南、山东两省沿河关系密切的地区,总耕地达2.8亿亩,总人口为1.57亿人。因此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但是,黄河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不光是好处,黄河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灾难。历史上黄河两岸以水灾严重而着称。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灾遍及全河的上、中、下游。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543年,平均约四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决溢多次,总计决溢达1590多次,并有多次大的改道和迁徙。改道最北的经海河至天津入海,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因此,水灾波及黄淮海平原冀、鲁、豫、皖、苏五省区,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黄河在河南省境内决堤泛滥场景

  黄河下游河道由于泥沙不断淤积,形成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地上悬河”,一旦洪水破堤决口后,往往不再回归原河道,而走新辟的河道入海,形成河流改道。每次改道,都要冲毁当地的村舍田园,破坏原有的水系和交通设施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所以决口改道是黄河水灾一大特征。据195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统计,历史时期见于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总计有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这26次较大的改道中,又有6次影响巨大的改道,所涉及的地区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

  1、新莽魏郡改道

  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临漳西南)元城(今大名东)以上决口,泛滥清河(今县东南)以东数郡。王景、王吴治理黄河,使“河汴分流”,固定了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即东汉到隋唐五代的黄河下游河道。从长寿津(今濮阳西南)与西汉大河分离,流经今濮阳、范县以南,阳谷、东阿以北,茌平以东,禹城以北,商河、惠民以南,东至利津入海。

  王景治河以后,黄河进入一个相对安流时期,原因除了中游地区由农变牧,来沙量减少外,也和这条河道距海较近,地形低下,水流顺畅有密切关系。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2、北宋时期的“二股河”

  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

  1034年七月,黄河从澶州(今濮阳西南)横陇埽(今濮阳东)决口,冲出一条新河道,称为横陇河,从今宾县以北入海。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澶州胡埽(今濮阳东)从今天天津市入海。这就是宋代两股河的北派。

  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又从魏县(今县东北)、第六埽(今南乐西)决出一股,流经西汉大河故道和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这就是北宋黄河的东派。

  其中,大河趋向北派的时间较长。而且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流断绝,全河才都向北脉流去,形成了又一条新的河道。

  3、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

  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又一大变。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4、南宋蒙古军决黄河改道

  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元代初期。这次改道相比前几次而言,历时较久,分支也多。金国行将灭亡时,蒙古军攻归德府(治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在今商丘县西北决河,河水夺濉水入泗。稍后蒙古军又在今开封市北决河,河水夺涡水入淮。

  就在这次改道后不久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在今原阳、中牟、延津、开封、杞县、睢县、陈留、通许、太康等县15处决口。据推测,当时黄河在原阳县内分成三股:一股经陈留、杞县、睢县等县由徐州入泗水;一股在中牟县境内析西南流,经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县,由个安徽北部的颖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县由今安徽北部的涡水入淮。这是黄河历史上河道迁徙最大的一次。河水共侵夺四条河流(颖、泗、涡、淮)的河道入海。泛滥的河水遍及今河南中部、安徽及江苏两省北部广大地区。

  5、明洪武至嘉靖间河道变迁型

  在明朝初初年黄河的下游河段流经河南的荥泽、原武、开封,根据史书记载“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然和在经过宿迁向南流入了淮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原原武的黑羊山决口,向东经过了开封府的北面五里的地方,然后又折向东南,流经陈州、项城、太和、颜上,在东面的寿州正阳镇流入了淮河“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

  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先是在新乡八柳树决口,漫过曹州和濮州,冲抵东昌府,冲过了张秋,流至张沙湾,破坏了运河航道,最终东流入海。其后黄河又在荥泽孙家渡口,洪水漫流于原武,抵开封、祥符、扶沟、通许、洧川、尉氏、临颖、郾城、陈州、商水、西华、项城、太和,沿颜水流入了淮河。二河分流之初,北河势大,因此在沙湾屡次堵塞不成;景泰四年(1453年)以后,南河水势渐盛,“原武、西华皆迁县治以避水气时为便利清运,纳河南御史张澜的建议,自八柳树以东挑挖一河以接旧道,流经徐州和吕州入海。

  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由于在沙湾将黄河水堵塞,黄河主流复回开封以北,沿归、徐一路旧道,经宿迁、淮阴入淮。弘治二年(1489年)以后,白昂、刘大夏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方策,一再疏浚孙家渡旧河,从而舒缓了下流水势。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于黄河南岸的故道被全被堵塞,这样黄河水便全部的从徐、郊流出,侵入了淮河和泗水进海。到了隆庆六年(1572年),黄河南岸的河堤加固,这样就断绝了黄河向南决口的危险,从而使黄河的河道变得比较稳固。此后,黄河归为一条河道,由开封、兰阳、归德、虞城,下徐、邳入淮,一直维持了280余年。

  6、清咸丰铜瓦厢改道

  历经金、元、明和清代前期,黄河夺淮入海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下游河道严重淤积,河床已显着抬高。明清三代都极力挽河趋向东南,从黄海入口,决口泛滥就多在今豫东、鲁西南和苏、皖两省的北部,使这里的地形普遍淤高。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十九日,兰阳铜瓦厢三堡下无工堤段溃决,到二十日全河全部决堤。铜瓦厢决口后,肆意的黄河水折向东北,至长垣分而为三,一由赵王河东注,一经东明之北,一经东明县之南,三河至张秋穿过了运河,流入了山东境内的大清河。当时清廷忙于镇压太平军,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治理黄河,文宗谕示:“现值军务未平,饷糈不继,一时断难兴筑,……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海。结束了黄河趋向东南、夺淮入海的历史。

  黄河为何屡次改道泛滥?

  黄河所以决徙改道,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而洪水量和泥沙量则是造成黄河决徙的主要因素。

  首先,黄河连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华北高原河道陡降,一泻千里,到了平原后,水流缓慢,泥沙沉淀,河床不断抬升,容易决溢泛滥。

  其次,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比较干燥,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夏、秋两季,容易造成山洪爆发,河流猛涨。

  第三,黄河高原是黄河泥沙的大本营。陕、晋两省黄河峡谷两岸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黄河粗沙的主要出产地。今天黄土高原纵横交错的沟壑都有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

  第四,中游地区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

  战国以前,山陕峡谷和泾渭北洛河上游处于游牧射猎时代,原始植被基本良好,黄河下游的决徙也就比较少。

  汉武帝时,徙民戍边,山陕峡谷和泾渭北洛河上游地区的人口迅速猛增。

  中唐以后,过去半农半牧地区迅速发展为农业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沟壑不断蔓延。

  最后,人为影响。从水土流失的情况来看,除了黄土高原本身易于水上流失的自然因素外,人为的自觉和不自觉地乱垦乱伐,从而加剧了水上流失。长期水上流失的结果,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耕地越来越少,土地肥力减退,农民越来越穷,农民越穷,又越开荒,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从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灾害情况来看,也有一些是人为决溢造成的。

  古代战争中,为了夺取胜利,常以水代兵,人为地决口为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以水代兵的人为决口事件就不断出现。如公元前359年,楚国出师伐魏,决黄河水灌长垣;公元前332年,齐、魏联合攻打赵国,赵国决河灌敌;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贡率军攻打魏国,引河沟水灌大梁(今开封)。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金兵南下,在今浚县、滑县以上地带决开黄河,溃水经今延津、长垣、东明一带注入梁山泊,然后由泅水人淮,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围攻开封,明守臣高名衡决朱家寨河堤,水灌起义军军营,起义军又决上游三十里处之马家口,二水会流冲灌开封。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本侵略军西进,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豫、皖、苏三省44县沦为泽国,受灾1250万人,300万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死亡89万人……

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后一片汪洋

  还有些统治阶级对黄河治理完全以其阶级私利为转移,如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王莽为了他的祖坟免除水淹之患,故不堵口,使洪水长期危害人民;明朝为了确保“皇陵”的安全,强制河流通过流势不顺、阻力较大的流路,种下了决口改道的种子。这些都人为地加大了洪水灾害。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