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美容产业网资讯正文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烹饪之道

2016-08-18 14:23:15  阅读:129+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烹饪王国”,这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代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即“煮熟到适当程度”。“烹”和“饪”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烧煮熟食物”。但是,“烹”和“饪”一旦成为固定词组“烹饪”,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不简单等同于“烹”和“饪”的意义相加,烹饪一词的含义是随着中国烹饪技艺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事实上,烹饪是从我国古代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出现的,烹饪之道也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越加富有内涵。

 

  在早期,烹饪的含义相对简单,由于受炊具的限制,多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予以使用。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陶器的产生为烹饪提供了炊具,这使得烹饪也从简单的烧烤增加了煮这样一道工序。基于此,烹饪就有了烧煮两层意思。

 

  而随着金属锅具的产生和动物油的使用,烹饪一词的意义就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炒、炸成为烹饪之道的进化曲。

 

  具体来说,我国的烹饪之道是由少渐多的,烹饪技艺也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加工到精加工的一个进化过程。其中,“烧”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原始的烹饪之道,古代人不用任何烹饪炊具,直接把动物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熟加以使用。而除了“烧”之外,还有“烤”“石烙”“石烹”等烹饪之道。随着古代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陶制烹饪炊具出现后,农业、畜牧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烹饪水平开始得以提高。诸如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等炊具开始走进日常生活。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炊具的多样化和馔食的多样化,我国的烹饪之道逐渐丰富,所以谯周《古史考》说:“黄帝时有釜甑,饮食之道始备。”

 

  有考古资料证明,“炒”烹饪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炉”,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炉”。锅的质地也比较薄,很适于作煎炒使用。

 

  在先秦文献中,炒菜也不乏记载,如《楚辞·大招》中的“煎鰿臛雀,遽爽存只”。它的烹饪方法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映证的是,在楚国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出土了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梁,如同现代的炒锅。

  总体来说,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烹饪技术可谓不断发达,早在2000年前就多达二十多种,如氽、抄、炒、炸、浸、烙、烤、烹、涮、焗、煮、贴、炮、溜、煎、煨、煸、煲、熬、炖、烧、蒸、焖、烩、爆等,这些方法为丰富中国烹饪技艺奠定了基础,也让我国的烹饪之道不断传承至今。

 

  可以说,我国的烹饪文化在世界上是居于领先地位的。而如今,在铝锅、铁锅、不锈钢锅之后,博友旗下的博友制钛品牌于日前发布了鼎食、家宴、品源三个系列的高端钛炊具产品。在材质上均采用钛复合结构,其中,接触食物的内层均采用有“生物金属”之称的纯钛(经过“微晶钛”技术处理),杜绝普通金属锅具会有的有害重金属(如锰、镍、铬等)析出的现象,健康安全,且节能不粘。中间复合层及外部受热层,采用“高级不锈钢+纯铜”或“高纯度铝+高级不锈钢”材质,结合不同材质的优点,细化锅体功能,达到最佳性能。

 

  而博友制钛之所以能打造出市场上少有的具有创新和革命性的钛复合炊具,这主要还是传承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烹饪文化,为了打造更符合中国人烹饪习惯和健康饮食的炊具,早在2012年,博友即投入到钛材料的深入研究中去,设立博友制钛事业部;2013年建立钛制品科技研究所,致力钛合金民用科研;2014年起开始进行高端微晶钛炊具应用研究。2015年,博友公司与沈阳工业大学结成产学研战略合作伙伴,成功解决世界性钛表面处理工艺难题。

 

  而博友制钛成功研发的“微晶钛”钛表面硬化处理技术,目前已申请两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并结合钛锅制造,申请十四项外观设计专利。博友制钛系列钛锅除了具有钛本身生物金属,安全健康,抗腐蚀性,不溶出性,耐高低温,重量轻等优势,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抗刮除垢,抑菌优良,容易清洁,导热迅速,物理不粘,晶体光泽等优点。

 

  不仅如此,在钛炊具行业尚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博友制钛更是率先制定了高于国际水平的严格的钛制炊具卫生标准及检测方法,并通过了德国LFGB\美国FDA\瑞士SGS等国际机构检测认证。

 

  可以说,博友制钛已然奠定了其在钛炊具领域的领先地位,在传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烹饪之道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为现代人提供了健康易用的钛炊具,引领烹饪炊具“钛时代”的来临。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